产业资本重金下注,想找“中国版Figure AI”

作者 | 毛心如
10 亿元,吉利抛出了汽车行业迄今最大一笔具身智能领域资本投注。
7 月,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表示吉利有望转变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
9 月,吉利重仓押注的千里科技正式发布品牌「AFARI」,并宣布其公司新定位为「AI+车+机器人」,紧接着就是 11 月吉利对星动纪元的重磅押注。
当各大产业资本都在与传统基金抢着投机器人项目时,吉利却保持着一份谨慎。在星动纪元之前,吉利只投资过宇树科技一家机器人公司。而此次对星动纪元的投资额,甚至超过了宇树科技。
从7月份提出愿景以来,吉利似乎在短时间内对「谁来做技术、谁来做场景、谁来承接规模化交付」这三件事进行了重新分工。
与汽车制造业硬件驱动软件设计的逻辑不同,机器人行业遵循的是软件驱动硬件设计。此外,机器人在电池、关节等部件设计上甚至需要超越车规级的标准,这些核心要素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建立。
通过投资产品链路完整度更高、交付能力成熟的星动纪元,吉利既能在短期内将具身智能能力快速引入现有产品和服务体系,也能通过产业协同将外部技术转化为企业内在竞争力。
这种押注头部的战略转向,对产业资本而言更为稳妥,既能夯实科技战略定位,推动第二增长曲线,也能借助进入具身智能生态圈实现市值管理。
当然,吉利的重金押注也是今年产业资本大举投资具身智能的缩影。
在具身智能行业处于上升期的 2025 年,全球产业资本都在积极寻找具有高回报潜力的投资标的。
全球产业资本大举进军具身智能
2025 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5 年前 5 个月,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事件达 114 起,融资额 232 亿元,均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总和。美团、阿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产业巨头成为新的核心推手。
产业资本的密集入场是技术演进与商业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其底层逻辑离不开战略卡位、业务反哺与当前的黄金窗口期三大因素。
具身智能被视为物理世界的 AI 入口,是重构产业边界的战略抓手,也是产业巨头们构建生态护城河的新支点。
产业资本秉持技术卡位优先于财务回报的战略思维。这种布局本质上是对未来产业话语权的提前争夺——谁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建立规则优势。
除了战略卡位外,产业资本更看重技术对主业的增效作用,通过技术外溢实现核心业务升级。
此外,今年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不仅在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端取得显著进展,VLA 模型、灵巧手等技术也迈上新台阶。
行业逐渐形成共识,技术路线开始收敛。
处在技术与产业突破的关键阶段,产业资本看到了技术红利与场景红利叠加的黄金窗口。他们愿意支付估值溢价,实质上是在购买行业洗牌前的入场券。
吉利此次出手,大概是出于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汽车产业正面临深度转型,传统制造模式需要引入更智能的解决方案。机器人进入工厂可以有效提升装配、检测与仓储效率,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其次,星动纪元的技术路线与吉利的业务需求高度契合。其研发的机器人具备制造业场景下的灵巧操作能力,正好匹配汽车制造中大量需要人工完成的精细作业。
更重要的是,星动纪元具备完善的科研、工程与交付能力,采取 B 端+C 端双场景落地策略,能够快速接入吉利所需的生态应用场景。
因此,吉利看重的不是短期估值,而是「技术-场景-商业」结合后的长期战略价值。
当然,产业资本大举进军具身智能的趋势不仅限于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同样火热,但两地资本呈现出「一个目标,两种逻辑」的差异化布局。
中国市场采取广撒网、生态布局的策略。互联网大厂如京东、美团等,以及传统制造业巨头如宁德时代、吉利等,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域布局。
这种策略背后是中国市场场景复杂、标的众多的特点。
美国市场则呈现出聚焦头部、重注梦想的特点。英伟达、亚马逊、OpenAI 等科技巨头将资金集中投向少数头部企业,如 Figure AI、Skild 等。
这种差异源于两地不同的产业环境。美国科技巨头更倾向于押注技术理想主义和大叙事,愿意为潜在的终极答案豪掷千金。而中国产业资本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
尽管路径不同,但中美产业资本的终极目标一致:在万亿级赛道中,寻找最具颠覆性回报潜力的标的。
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 Figure AI 已成为这一角色的现实化身。
拆解 Figure AI 的「最佳标的」画像
Figure AI 作为一家成立仅 3 年的公司,在具身智能的战场里上演了一场实打实的狂飙。从天使轮到 C 轮,公司估值实现了从 5 亿美元到 30 亿美元,再到 390 亿美元的三级跳。
在有限的美国标的里,Figure AI 一直处在头部的耀眼位置。
不论是科技巨头英伟达、微软、英特尔、Salesforce,传统产业资本 Brookfield、LG、三星,都站在 Figure AI 身后。
Figure AI 能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具身智能公司,首先得益于其极具吸引力的创始人与团队叙事。硅谷与机构投资人偏好能够把复杂工程化成可交付产品的创始人,而 Brett Adcock 的履历恰好契合。
Brett Adcock 拥有两次成功创业的经历,一次是线上人才市场,一次是电动飞行器。
他敢于押注超前方向,尤其擅长长周期、大叙事行业。他不仅拥有将早期科技公司做大并成功退出的记录,还拥有硬件+平台的双重经验,这成为了最好的个人背书。
如果说创始人背景是获得投资的敲门砖,那么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路线就是 Figure AI 真正的护城河。
Figure AI 坚持走 1:1 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路线,这一选择虽难,却为通用性奠定了基础。
这一选择背后是「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类能力」的宏大目标,体现了行业对技术的终极理想——机器人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融入人类生活、提供助力。
硬件端,Figure 实现了从电机、减速器到控制器、电池等核心零部件自研,其灵巧手也随着本体版本升级不断迭代。
最新 F.03 版本的灵巧手拥有 16 个主动自由度,采用最新的自研触觉传感器及视觉-触觉融合方案,是 Figure 寻求规模化生产的阶段性最优解。
软件端,其自研端到端 VLA 具身模型 Helix,是其实现通用智能的灵魂。Helix 采用快慢双系统,系统 1 执行高速控制,系统 2 做高层规划、语言与场景理解。
在 Helix 模型加持下,单台机器人可以完成浇花、叠衣服、洗碗机收纳、收拾桌面等任务,同时多机器人也能通过一个系统实现协同工作。
在最近的升级中,Helix 实现了零样本人机迁移,首次仅凭人类主视角视频就能完成端到端学习。
此外,Helix 不再依赖多套分系统,通过单一统一的 One Helix 网络就能同时输出灵巧操作指令与导航命令。
值得一提的是,模型能驱动机器人完成基础任务并不罕见,但能够实现从关节到末端执行器的全面灵巧操作却极为少见。
目前全球模型里能实现机器及五指灵巧手操作的只有 4 款模型,分别是 Helix,星动纪元 ERA-42,特斯拉 Grok 以及英伟达 Isaac GR00T N1.5。
这种软件能力使 Figure 摆脱了场景专用机器人的局限,向一台机器人解决所有物理世界任务的终极目标迈进。
除了软硬件技术一路升级,Figure 也在积极探索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

此前,Figure 已经达成了与宝马的战略合作,其机器人开始在宝马工厂进行试点部署。据传,其第二家大客户为亚马逊,将为其在物流仓储场景应用进行测试。
此次 C 轮融资与 Brookfield 合作,后者拥有众多商业和住宅物业,为 Figure 进入家庭 C 端场景提供了绝佳的数据训练场和未来投放市场。
通过此前的性能展示,Figure 展现了横跨 B 端到 C 端,涉足物流仓储、汽车制造、家庭服务等多场景的应用能力。
在物流场景中,Figure 机器人已展现分拣包装等能力;在汽车制造领域,可完成零部件装配、质量检测等任务;在家庭服务方面,已实现基本的清洁、整理功能。
从现有能力来看,Figure 展现的是在大产值产业、高频用工场景中可复用的机器人应用方案。
谁将是「中国版 Figure AI」
Figure AI 在市场受到认可为全行业树立了清晰的标杆:顶尖创始团队、软硬件全栈技术能力、B+C 端场景落地,三者共同构成了最佳标的的核心要素。
在资本热潮下,中国具身智能赛道已涌现出一批头部玩家,尽管估值与 Figure AI 存在一定差距,但部分企业已展现出相似的成长潜质。
综合市场估值、订单及交付量、营收能力、团队实力等因素,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星海图和星动纪元构成了目前国内的第一梯队。

市场声量上,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无疑是最像 Figure 的中国公司,都是在各自市场热度最高的具身智能公司。
从技术角度剖析,宇树的优势在于硬件技术以及机器人小脑,其主流机器人 G1 也是小尺寸机器人,目前最大的市场是应用在文娱表演场景,显然其内核基因与 Figure 相去甚远。
智元在软硬件的布局比宇树更为全面,在硬件上其拥有远征、灵犀、精灵三系列,软件上也有具身大模型 GO1、世界模型 EVAC 等。
智元试图通过产品全面性适配市场,目前产品主要应用于 G 端和 B 端,同时正积极拓展 C 端文娱表演、接待等场景。
但智元当前的问题是布局全面,却缺乏突出亮点,好比一个均衡的尖子生,却没有具备绝对统治力的强项。
银河通用和星海图二者有很高的相似度,都是学术+产业出身的创始团队背景,主力产品都是轮式机器人,公司成果与团队科研成果挂钩。
这两家产品的应用以 B 端为主,各自聚焦细分领域,银河通用瞄准了零售、药店场景、星海图则是专注在科研应用。
星动纪元跟前面四家相比,在估值层面并不占优势,但在产品与技术路线层面却有着强悍的竞争力。星动纪元的创始人同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其公司成果围绕科研成果展开。
在硬件层面,星动纪元是这五家里,唯一在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也选择 1:1 仿照真人打造的。
灵巧手方面,宇树、智元、星动纪元都有商业化产品,其中星动纪元的星动 XHAND1 在学术研究和应用层面获得的正向反馈最为突出。
软件层面,星动纪元的端到端 VLA 具身模型 ERA-42 与银河通用的 GraspVLA、星海图的 G0 同属国内第一梯队。
从架构来看,ERA-42 与 G0 跟 Helix 一样采取了双系统的架构,其中 ERA-42 跟 Helix 有着更高的相似性,例如核心大模型都拥有 70 亿参数,都能实现同一个端到端 VLA 模型控制高自由度人形机器人从关节到五指灵巧手的灵巧操作。
有趣的是,星动纪元与 Figure 也都秉持着适配更优性能的模型来更新本体的逻辑。F.03 发布时,Figure 的表态是「硬件升级都是为了让 Helix 真正具备推理与闭环控制能力」。
星动纪元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机型目前已更新到星动 L7,也是为了避免通用模型+通用硬件的适配损耗,采用「模型算法-硬件参数」协同开发模式。
应用层面,星动纪元已与吉利、海尔等企业达成合作,切入物流工业、汽车制造、商业服务与家庭服务场景,与 Figure 布局的物流、汽车制造、酒店、家庭等应用领域高度相似。

总体来看,国内第一梯队玩家都具备部分与 Figure AI 相似的基因,但从技术背景和应用场景深度剖析,星动纪元的匹配度最高,是被低估的 Tier 1 玩家,也是当前具身智能赛道中少有的价值洼地。
在本体形态、大脑架构和场景落地这三个维度上,星动纪元与 Figure AI 不谋而合,走到了技术的交汇处,构建起了硬件接近、软件对齐、场景相似的完整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星动纪元展现出的技术实力与商业化潜力已远超当前市场估值所能反映的水平。在软硬件核心技术对标国际顶尖水准的背景下,其估值仍存在较大大提升空间。
产业资本的入局,既是一场对技术成熟度的押注,也是一场对执行力与场景变现的试探。
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将是从赌注到兑现的关键窗口:资本不再简单买概念,也会等交付的证明。
在这一点上,显然中国玩家已经胜过了 Figure AI。
前不久,Figure AI 的创始人 Brett Adcock 公然在社交媒体上质疑了优必选的交付视频,质疑背后,其实是这家头部公司自身还没开启规模化量产,同时未收获明确大订单的焦虑。
国内的五位第一梯队玩家里,都已收获了至少近千台的订单,并已经开始交付。同时其产品能力也已超越视频宣传,实现了真实场景的落地能力。
像宇树的机器人表演、银河通用的机器人零售店、星动纪元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机器人展厅讲解等等,都是中国企业扎实提升技术,稳步推进量产及商业化落地的真实写照。
在这场全球化具身智能的浪潮中,中国企业与资本也正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无论是吉利这样的产业资本的多元押注,还是星动纪元在软硬一体化全栈自研的稳步推进,都映射出这条赛道的无限的机遇与挑战。
在通往通用具身智能的道路上,中国企业既需要 Figure AI 的远大理想,也需要立足中国制造的现实土壤。
只有在技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真正脱颖而出。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星河频率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