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押注具身智能赛道,穹彻智能凭什么获青睐
具身智能赛道又迎来重磅玩家入局。
穹彻智能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阿里巴巴集团,多位老股东继续加码。

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初创公司,已在 2023 年底成立后迅速完成数亿元 Pre-A++及 Pre-A+++轮融资——如此密集的融资节奏,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技术的高度认可。
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具身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数据与模型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坎。
机器人要在真实物理世界中灵活操作,需要海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但传统数据采集成本高昂、周期漫长, 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穹彻智能的破局思路颇为务实:他们研发出无本体数据采集方案,这意味着不必依赖特定机器人本体就能完成数据积累——这种技术路径大幅降低了数据获取门槛, 为后续模型训练奠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穹彻提出的“以力为中心”技术框架。
传统机器人多采用轨迹控制逻辑,即预设好运动路径让机械臂执行;而穹彻构建的具身智能大脑则突破了这一框架;通过力觉感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高维理解——这就像人类抓取鸡蛋时会根据触感调整力度, 而非机械式遵循固定动作。
这种柔性操作能力,正是具身智能从“能动”到“智动”的关键跃迁。
今年推出的 Noematrix Brain 2.0 已展现出产品化雏形。
从数据采集、模型预训练到后训练的完整链条被打通, 再配合通用端到端模型方案和人机协作部署系统, 穹彻正在构建一套可规模化复制的技术体系。

目前他们已与零售、家居领域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选择这两个场景切入颇有深意:
零售仓储的分拣搬运、家居场景的物品整理都是高频刚需,且容错率相对较高, 适合作为具身智能商业化的试验田。

创始人卢策吾教授在具身智能领域深耕多年,兼具学术高度与产业洞察。阿里此次投资不仅是资金注入,更可能意味着双方在供应链、云计算等层面的深度协同——毕竟具身智能的训练部署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和应用场景验证。
当然,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商业化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如何平衡通用性与专用性?怎样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提升效率?这些都是摆在穹彻面前的现实考题。
但至少从目前的融资节奏和技术路线看,这家年轻公司正在试图啃下具身智能这块“硬骨头”。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星河频率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